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3的文章

拉赫曼尼諾夫的前奏曲們

昨天因為朋友轉讓一張票 所以聽了陳毓襄的全場拉赫前奏曲音樂會 前奏曲說起來好像都是小菜 也有好幾首是非常受歡迎的返場安可曲 但如果你以為這場音樂會只是一碟小菜 那就錯了 拉赫厲害之處在於 他是個很能「小題大做」的人(非貶義) 短短的曲子裡面把小小的素材做最大可能的變化與發展 又濃又厚 這不是小菜 每一盤都是主菜 所以一場聽下來就是吃了二十四盤大菜 整個就是飽到喉嚨 陳毓襄真是有夠猛 控制力極強 聽完的感覺差可比擬熊叔彈完整場超技練習曲那種驚人的耐力 (陳毓襄也是可以單場超技全套的神人等級 還是眼見為憑 太強了) 幸好沒有安可 我就這麼撐著回家了 本格照例要貼點音樂 就來貼幾首受歡迎的: Op.23 No.4 D大調 這首簡直是天堂來的撫慰 也是我個人的愛曲 (有時忍不住無厘頭的想 所謂死前一定要聽才能含笑而逝的這種愛曲 越來越多以後 可能必須斷氣斷很久才能把這些愛曲聽完) 而且聽這錄音有一種電波超正確的顫慄 想到世界上還有其他角落的人 因為聽了這個錄音而覺得灰暗的人生得到慰藉與救贖 就會特別平靜 Op. 23 No.5 g小調 節奏很勇壯像是波蘭舞曲 超多人愛彈的熱鬧芭樂歌 輝煌 澎湃 燦爛 一聽就難忘 是說我忍不住要想 影片裡台上那些觀眾 聽了這個演出 是要怎麼回家繼續過柴米油鹽的日子哇? Op. 32 No.12 升g小調 這是李希特職業生涯排行榜第一名的曲子 一生公開演奏過三百多次 不過我要貼的是霍老妖的演奏 Op. 32 No. 4 e小調 這首在現場非常吸引我的是拍號和節奏的伸縮 還有拉赫作品裡面常常重複出現的一種聲響音效 (那就是鐘聲?) 來聽涅伯辛(Eldar Nebolsin)的演奏 Op.32 No.5 G大調 船歌式的音樂 但是奧妙的是拉赫用了五連音 大不同一般六拍子的節奏 正是波光瀲灩晴方好 夏風搖曳送涼來 XDDDD 還是涅伯辛的演奏 ------------- 聽後離題小記: 我一直有一個微妙的疑惑 就是 假如不是因為這個音樂家是台灣人 也不是因為這人是我的舊識 更不是因為這人是我的小孩或是親戚(或是親戚的小孩、朋友的小孩之類) 那我們為什麼要進音樂廳去聽一個「台灣」音樂家

Heinrich Neuhaus 彈史克里亞賓與其他

圖片
最近對上個世紀兩位傳奇鋼琴大師: 李希特和吉利爾斯的老師涅高茲(Heinrich Neuhaus)很有興趣 所以就找了兩本有關他的書來看 一本是「論鋼琴演奏藝術」 另一本是已經絕版的「涅高茲談藝錄」 歐巴桑我因為熱愛八卦 所以一面看正經東西 必須一面提煉廢物 這兩本書加起來 再加上之前看的一些材料 我也在Spotify上找了他的演奏錄音來聽 真是蠻有趣味的 涅高茲這個人好像就生動了起來 儘管對我來說可能只是遙遠的想像和一瞥 ※ 在「論鋼琴演奏藝術」一書中他談了很多對於技術訓練的見解 可以發現他對於過度執迷於機械性練習甚為反感 他甚至說 同樣是鋼琴練習曲 從巴哈的平均律等 一路到了哈農跟克拉默 「我們的鋼琴教育系統是淪落到了什麼樣的地步」 看了「談藝錄」之後 發現原來這樣的見解與他的童年有關 涅高茲的父母都是鋼琴老師 他的父親是德國移民 祖父是德國工匠(開鋼琴工廠) 祖母是荷蘭人 母親娘家姓Blumenfeld 舅舅就是有名的鋼琴家Felix Blumenfeld 外婆姓齊瑪諾夫斯基 所以那個波蘭作曲家卡爾.齊瑪諾夫斯基是他表哥 他父母在俄羅斯的一個小城伊莉莎白格勒 開了一所音樂學校 甚有名聲 也賺了不少錢 涅高茲和他的姐姐 從小就被期望要成為「鋼琴大師」 父母也花大錢送他們出國遊歷 他老年回顧 認為這種天下父母都有的幼稚虛榮心 或多或少害了他一生 由於德國式家父長權威型管理 學校裡的學生 年紀大、程度較好的都歸父親教 年紀很幼小 程度又差的 就歸母親教 儘管如此 他認為母親的音樂天賦和教學的能力都比父親好 他很吃驚母親上課時跟平時判若兩人 會暴君似的打罵學生 下了課又對學生和顏悅色 而且每當學校裡有什麼表演活動 就很明顯的看到 母親就是可以把那些沒有天份的「劣徒」整治得很像個樣子 演奏得流暢而正確 無話可說 反而他父親的學生經常在台上出醜 讓人感覺失望又羞愧 他談到自己的父親 評價是 有音樂天份可是沒有鋼琴演奏的天賦 他父親把音樂分成兩部分 一部分是需要艱苦勞動才能獲得的技術層面 一部分是不需要開發與努力培養的靈感層面 事實證明這種二分法 不會產生巨匠 只會造就了無數拙劣的演奏 在他父親眼中 征服技術無疑是鋼琴家最大的工作要點 所以他說他的父親對鋼琴對鋼琴的熱愛是「

新作業:葛利格抒情小品Op.68 No.3 在你的腳邊

圖片
這首在唱片裡聽到就還蠻喜歡的 不知為何我會想到某個祖母、火爐之類的形象 第一次上課時也在討論這個「在你的腳邊」講的會是什麼意思 是依戀?還是渴望?還是某種宗教的奉獻? (最後沒有結論) 回家第一次練習時左手伴奏一出來我先生就在笑: 「咦這怎麼跟馬勒第五的慢板樂章那麼像?」 我承認自己對這種浪漫派的音樂語言並不熟悉 就像我之前在 列夫席茲的教學影片 學到的 越是聽起來不拘一格、瀟灑、彈性、抒情的音樂 背後的打底工作就越是要堅實 拍子要算得精密 彈性速度才不會亂飄一通 讀譜要仔細 才不會遺漏任何作曲家的要求 導致音樂的不合理發展 和聲要搞得很清楚 這樣才能確認什麼音該留什麼音該放 然後才能設計正確的踏板用法 發出正確的聲音 結果往往越是要冷靜才能越投入 還有好多要學啊啊啊啊 又 最近迷上Spotify 免費試用Premium帳號30天 所以 只要簡單的搜尋 就可以完成曲目不同錄音的比較 不過這個功能請慎用 因為同一首曲子一次聽十幾遍也是會吐的.....

新作業:賦格初體驗 - 平均律第一冊e小調賦格 BWV855

圖片
曾有網友說我學習平均律至今(也不過才不到一年)一直只彈前奏曲不彈賦格 這叫做柿子挑軟的吃 是錯的學習方法 他的說法 我無法說是錯誤 我也知道平均律要前奏跟賦格一起演奏才完整 但是也是有程度問題 以及訓練目的問題 前奏曲有很多機械訓練是很有趣味的(就承認吧 我很勢利的比較喜歡練巴哈) 至少可以一直練習不會膩 音樂本身耐嚼 多聲部的複音音樂讓我手指獨立性甚有進步 手的筋骨關節開始有效擴張 (我剛開始學琴時只有一個八度 還很緊又不堪用 現在白鍵到白鍵的小九度 或是用拇指無名指彈八度 左右兩手都沒有什麼問題) 聽力也有改善 最重要的是 在練習其他曲目時 只要有多聲部出現的場合 我彈奏的音色層次明顯有改善 開始有裡外厚薄之分 因為受益的感覺實在太明顯 所以我真的想不出來這種有練有保庇的東西有什麼壞處 為什麼一定要吃套餐才算正規 (嗯我只是想辯解一下我練琴並沒有那麼取巧) 總之的總之 上上週結束了升C大調前奏曲 (這是一個彈過以後會發生座標偏移的曲子XD) 老師選了e小調賦格給我練 這是平均律兩冊裡唯一一首二聲部賦格 十五首二聲部創意曲很具體而微的展現怎樣用精簡的素材做出豐富的變化 第一首就是個驚人的例子 起頭兩拍上的動機 有反向 有倒影 還有倒影的反向 加上對位句的變化 實在讓人驚嘆巴哈的功力 難怪巴哈在創意曲前言非常有自信的說 ….不但能從創意中得到啟示、激發靈感,更能適當的發揮這些靈感。 最終的目的是要學會「如歌的演奏」,並且預嚐作曲的樂趣。 二聲部因為不能構成三和弦 所以只能用三度和六度關係以及經過音去補足/暗示和聲走向 而賦格的五度答題手法還是要到三聲部創意曲才明確起來 除了二聲部創意曲外 純二聲部的作品 巴哈寫得並不多 練習曲集第三卷裡收錄四首Duette 像是特大號加飯加辣版的Inventions 另外 創意曲的素材普遍比較單純 而平均律賦格因為規模比較大 主題通常不只一個 從這裡又隱隱可以聞到將來的奏鳴曲式的味道 但我不認為賦格可以叫做曲式(Form)而是一種寫作的手法(勉強說是 structure或是texture) 因為後來很多作曲家也會自由運用這種手法 但未必有完整展開 e小調賦格本身非常精彩 因為它包含兩個不穩定因素:半音階、六度結尾 所以當主題被半音階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