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6的文章

近日心得:作業文,彼得羅塞爾以及其他

圖片
又是一篇填充版面的作業文.... 最近的作業開始彈孟德爾頌的無言歌 針對我對大量和弦該如何固定指法與彈出層次感和音色的問題 老師開了些菜單練習 於是就不知不覺累積了四五首出來 其中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Op.19 No.2 a小調這首 選這個影片不是因為我喜歡他的處理(我先說我不愛 尤其是裝飾音和結尾他的彈法我並不喜歡) 而水管上可選的又不多 學這首的時候感覺自己的彈奏能力被全方位挑戰了 那些乍聽之下/譜面乍看之下只是伴奏的東西 事實上都有細緻的層次與隱含線條 每個線條都有獨特的音色應該表達 (我甚至還在結尾寫了pizz. 要像大提琴撥弦一樣的共鳴) 尤其整首要保持速度穩定不要有太噁的彈性速度(水管上有些人時快時慢像打嗝) 光開頭那個下行的部份 第一個音該如何進來 是肯定的 還是猶疑的 不安的 還是該像大頭針一樣穩穩的釘住? 一旦開始思考 就覺得怎麼彈 音色都無法讓我自己滿意  ...... 當老師挑戰我,問我認為這邊那邊 什麼是重點 應該怎麼處理時 我忽然有一種被電到的感覺.....那就是.....我應該要思考,為自己彈出來的音樂負責了 有那麼幾秒鐘好像碰觸到在這種種實踐彈奏的東西背後真正的意義 這可能是一種長大的感覺 雖然模仿老師的品味是很天然的反射 可是這並不是長久之計 總有一天 我必須發自內心的懂得為什麼我要這樣彈 並且從說服我自己開始 進而說服聽了我的演奏的人 (聽起來好像很遙遠 可是其實並不遠) 同樣的在練習三聲部創意曲第四首時 老師幫助我克服了技術問題後 剩下全都是我的事了 這首最好聽的地方是結尾 巴哈非常愛用的半音階下行+減七和弦 居然有種悲劇感冉冉升起 聽起來讓人想到音樂的奉獻那個難聽的主題XD 老師看到我臉書這樣寫 還加碼:「請參照平均律第二冊d小調賦格的結尾」 唉呀好像啊 果然是巴哈一貫的伎倆.... 同場加映:彼得・羅塞爾 去年底 就在最窮的時候 咬牙刷卡買票去看了彼得羅塞爾(Peter Rösel)的音樂會 我必須說這後勁實在好強大 我終於又遇到一個貝多芬彈得讓我五體投地崇拜的鋼琴家 超洗腦的 (那種效應 相當接近我在少年時期 被費雪狄斯考建立美學標準那麼大的影響) 而且他莫札特也彈得好棒 一點花招都沒有 實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