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13的文章

薛巴柯夫彈蕭士塔高維契:兒童組曲、清泉組曲(The Limpid Stream Op.39)等

圖片
會認識眼鏡蕭的兒童組曲不外就是基於一種大人欺負小孩的心態 所以就故意找一堆給兒童的XX來視譜 想增進一點彈琴脆弱的信心 哪知眼鏡蕭不是省油的燈 這套作品是寫給他當時九歲的女兒Galina練琴用的 就算是真的為初學者小孩寫的 也很有機鋒 它雖然音符大顆 但絕不俗氣 也不陳腔爛調 很考驗彈琴者的直覺 上面這是薛巴柯夫彈的 我稍後再提他 下面這個很珍貴 是眼鏡蕭自己彈的 每首之間他還自行報幕: 可以發現眼鏡蕭自己彈琴相當之冷 也不拖泥帶水 懶得搞濫情那套 這究竟是他本性漠然(但從他大量的作品裡看顯然不應該是這樣) 又或者是什麼其他的原因 也許是很複雜的 又 我手邊的樂譜是這個版本: 問題是這本竟然少了一首 "生日派對" 如果有人知道哪裡可以買到有七首完整版的樂譜 煩請告知一下 謝謝 上面薛巴柯夫的錄音是來自這張唱片 由Naxos發行: 這張唱片裡面很精采的一部分 是最後四首改編自芭蕾舞《清澈的溪流》(The Limpid Stream, Op.39)的鋼琴獨奏曲 全都是俗到爆炸的好聽音樂 對我來說 蕭士塔高維契獨特的魅力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這種多面性 那些俗到爆的「好聽」音樂 總是有種神祕的效果 重點不是這種音樂有多麼老套 也不是他會在裡面故意植入一些胡椒、魚刺跟棗核 讓你辣到或嗆到 而是因為他炒各式爛梗公式實在太過熟練 炒得有聲有色 極盡歡樂熱鬧之能事 反而出現一種隔岸觀火的冷淡和抽離 於是暗示著面具裡外的悲劇感就幽幽地浮現 「那是我,那也不是我」 就憑這一點 我就再也放不下他了....

貝瑞佐夫斯基與布拉姆斯

圖片
2001年熊叔在阿姆斯特丹大會堂演出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錄影 意外的好聽 他的超技優勢非常適切的支持了這首很難的作品所需要的堅實骨架 是個讓人相當滿意的演出 如果對錄音有興趣的話 熊叔在Mirare有這首協奏曲的唱片 是前兩年的新錄音 指揮是上次一起來台灣的Liss iTune Store上也有  不難找 這是第一樂章第一部分 這現場的其他部份都可以在水管上找到: 這個演出前面有一個訪問 熊叔很簡短的談了談跟這首曲子有關的一些東西 有一段內容非常可愛 主持人:所以對你來說,布拉姆斯是一個讓你喜愛(lovely)的作曲家? 熊叔:用英文來說的話,莫札特、披頭四、布拉姆斯,都可以叫做Lovely 可是我比較想用法文表達,就是j'adore,是的,我愛他 (I adore him)。 主持人:那是什麼原因讓你喜愛布拉姆斯? 熊叔:不知道。不需要理由。 愛本身就是盲目的。 我真的開始懷疑,熊叔心中其實住著一個可愛活潑的少女......

李格第(György Ligeti):Musica Ricercata

圖片
我學生時代在管樂圈混了大概九年 木管銅管都玩過 各有趣味和學問 也幫助我擴展不少視野和曲目 還記得維也納愛樂第一次來台灣時有多轟動 當時我只有高中一年級 鄉下孩子無法躬逢其盛 但是可以聽聽CD做個夢 不只是維也納愛樂 還有柏林愛樂 我們都十分崇拜這些天團裡強大的管樂部首席 說來好笑 我之所以高中時就在貧困中決定要收齊貝多芬的交響曲總譜 跟這些首席們出色的表演有一部分關係 像貝多芬第六跟第四啊 裡面的木管多美 色彩多豐富 貝多芬第三裡面那獨特的 不成對的三部法國號組合 我真的好想看看這些東西是怎樣寫在譜上的...... 那時候社團音響邊常註的幾片CD裡 就有Karl Leister 還有 Günter Högner (當時還很臭屁的覺得自己學識淵博 知道Karl Leister用的是德式豎笛 簧片要用線綁的 然後Högner用的是維也納式單管F調法國號 經常砲聲隆隆 XD) 不久後我得知 柏林愛樂與維也納愛樂的幾大天王 竟然有個無敵夢幻的組合:Wien-Berlin Ensemble 是他們組成的木管五重奏 實際上聽到Wien-Berlin Ensemble 的現場演出已經是大學時代的事情了 除了追五重奏的音樂會 獨奏會也去了好幾場 那時候開始買唱片 也收了兩三張 一張比較通俗的叫做「邀舞」 主要都是些輕鬆愉快的改編曲 另一張我格外喜歡的(但好像很快就買不到了)是他們演奏二十世紀現代音樂經典 透過這張 我開始知道Samuel Barber(美麗至極的"夏日音樂") Jean Françaix(非常幽默有趣的音樂) Luciano Berio(編號動物園:短詩朗誦搭配生動的演奏 有諷刺 有沉思) 還有György Ligeti六首小品(Bagatelles) 個個精采刺激 又有許多出人意料的動人片段 說這張是我的現代音樂入門之一也不為過 其中Ligeti的那組作品 我最近才驚訝的發現 它不是為木管五重奏原創的 而是來自一套十一首的鋼琴獨奏作品Musica Ricercata(1953) 我第一次知道這套作品 是有一次在臉書上有個朋友貼了第一首 說: 「萬一忘譜的話只要一直彈A就好了。」 這Musica Ricercata的第一首還真的是從頭到尾都幾乎只有一

氣質這件事

圖片
聽完艾德曼獨奏會後 雖說不是很想買CD 但最後被好奇心驅使 就買了 這個 都不是音樂會曲目 所以也很新奇 不會有預設立場 (至於音樂會曲目 我決定等久一點再買) 那天聽完音樂會我就在FB上迫不及待的說: 雖然N篇報導都在強調艾德曼演奏的蕭邦之男子氣概,不過我覺得我昨晚遇到一個高大優雅的美女(這個高大大概是175-185公分高,體重70公斤以上這種量級的)。詩經說的「碩人其頎,衣錦褧衣。」大約就是這種氣勢。 除了像那高大穩重的莊姜公主令人拜倒 我忍不住要說 我想我愛上他的左手了 現場聽敘事曲就覺得好過癮 聽這些巴哈的作品 真是覺得一口下去層次滋味有夠豐富的 能讓人耳朵一直想往其他聲區挖掘 這魅力不可謂不強 不過啊 半音階幻想與賦格 還有 義大利協奏曲 我之前是有另一個愛版的 就是葉格羅夫的演奏 前者是卡內基廳的「幻想曲」演奏會實況 後者是葉格羅夫最早出的幾張絕版唱片中收錄的 我還記得 我放葉格羅夫的唱片給鋼琴老師聽的時候 他說 他覺得 這個鋼琴家可能不會再進步了 因為「他似乎太依賴他天賦的直覺和氣質」 我當時還不是很懂這些話 當然 因為鋼琴家短命早夭 這話也無從印證起 可是聽到艾德曼演奏這兩首曲子 我忽然有些感觸 因為艾德曼的演奏給我的衝擊 的的確確是思考和歷練的產物 而不是某種無法遏抑的本能熱情爆發 想到這裡我就有點糾結 於是中午趁午休我又聽了一遍葉格羅夫彈的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 還有義大利協奏曲 結論是...... 人千萬不能跟帥哥過不去。 故意選一張邋遢的 這真的跟長得帥不帥沒關係 而是說葉格羅夫的演奏 那氣質實在是太帥了 不是齊瑪曼那種讓人慚愧遠觀的帥 而是那種天仙下凡 毫無塵世煙火氣 頭身一整個黃金比例 就算這只是天賦 也是萬中無一的永恆 我竟然動搖想要印證他依賴天賦之輕率與淺薄 結果再度被帥醒 真是活該 我們還是不要繼續猜測他可能老死庸俗腐朽的悲劇好了(哭哭) 大家都很好 我再也不比了

2013.6.17 艾德曼鋼琴獨奏會

先說花絮 本來沒有要去聽這一場音樂會 理由蠻現實的,就是沒錢 加上四月花錢太猛,五月又繳所得稅,令我近日對此有所忌憚 結果鵬博藝術的前一檔節目發生了一件嚴重的意外 鋼琴家卡薩里斯開開心心來台灣 debut 電台節目也上了 訪問也舉行了 連聽眾見面會都辦了 居然心肌梗塞送醫急救 雖然是沒有危急到失去意識 但還是裝了三根支架 台北台中的演奏會只好取消 (是說鋼琴家住在中國醫藥學院的加護病房 離中山堂很近 鋼琴家還試圖說服醫師給他三小時外出 只是彈個鋼琴 去去就回 結果當然是被阻止了) 取消以後 經紀公司損失慘重 所以這一檔艾德曼獨奏會就顯得格外重要 偏偏艾德曼在台灣知名度並不高 票推得很辛苦 然後就出現了「 如果票房達到六成 徐老闆就裸奔 」這麼一則傳言XDDDD 我看竟然會有人因為開經紀公司賣票賣到要脫褲 心一軟 就買了兩張票 好笑的是 裸奔號召一出 果然票房賣過五成 真是令人振奮 雖然最後不知道票房結果怎樣 以及徐老闆到底要不要裸奔(喂) 但是音樂會還真沒有令人失望 音樂會當天早上 我進了辦公室 想到該繳公司停車費 這才發現我忘了帶錢包 因為每次下班後去音樂廳的路上總是塞到讓人精神崩潰 實在太可怕 心想難道我要請一小時假早退回家拿錢包再去音樂廳嗎 可是因為必須代理同事工作 不可能提早離開 於是就提心吊膽的到了五點半 準時衝出辦公室 結果一路交通非常順暢 不到四十分鐘就到家 還可以吃個晚飯再進場 真是感謝老天 上週三端午節我跟鋼琴老師在Line上聊天 老師說:「從省錢的角度,不妨你就想成是去吸收知識上課。」 也許是因為開始學琴真的有差 過去許多年來我對那些名家演奏出神入化的音色總覺得不知其所以然 但是現在聽現場的時候漸漸學會注意鋼琴家們使用身體的技巧 無論是大範圍的用力 或小範圍的手形 如何塑造不同聲部的對比 如何漸強漸弱 營造色彩 艾德曼這場演奏會就讓人覺得這方面收穫很多 說這是個兩小時僅需八百元的超值大師班絕不為過..... 上半場的六首貝多芬Bagatelle(Op.126) 都不是龐大艱深型的東西 (真的有很多人拿這個當獨奏會開場嗎?) 所以 花招在這裡是不管用的 就像煮菜最難是青菜豆腐 這邊艾德曼適切而端正的演奏 六首一下子就過去了 我也默默記下 可以

成人學鋼琴這件事

每個成年後才開始(或重新開始)學琴的人 背後大概都有一段故事 我自己是十二歲那年學過一年鋼琴 當時只學到徹爾尼599的前半 就因為家裡決定不買琴而停學了 (其實另一個原因是我成績也退步了 那時候週末可以在家附近陰暗的國小倉庫裡一待就是七八個小時 為的只是那裡有鋼琴可以練 可見有多瘋狂) 過了整整二十年後 我才又重新找了老師上課到現在 我的重點不是自己這二十年的故事 而是重新開始後深深感覺成年人開始學琴真的跟兒童不一樣 理論上 成年人比較會找方法去解決問題 反面說 成年人也會思考 有沒有比較快的方式 偏偏 學琴這件事情就像運動 除非基礎很好 或是當真天賦異秉 否則基本上沒有捷徑可走 可是 一個大人 他只要看食譜 在腦中模擬幾遍後 就可以做出70分的菜 只要快速歸納各種文獻就可以做完一篇報告 對一個議題有基本但全面的掌握 或者只要憑直覺就可以知道跟誰打交道應該採取什麼手段跟技巧 你要如何讓這樣已經熟練於快速解決問題的人 面對那種必須要靠長時間累積才可能有成效的功課 更何況 對於成年人來說 慣用手的日常累積性傷害 還有姿勢的長期偏差 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問題 ※ 重新學琴後自然就對其他朋友學琴的經過感到好奇 朋友A說她以前的老師基本上沒有教她什麼東西 每次都是她自己練完非指定的新曲子然後上課彈給老師聽 老師除了在她樂譜上寫日期以外就算結束了 可能也懶得管她 如此這般 她高中畢業前 就把小奏鳴曲第一冊自學彈完了 但她也說 小時候(高中畢業以前)超乖的 每天都非常老實的練四十分鐘哈農才開始其他的功課 (我:我哈農只是音階指法參考書....@%^$%^&%^) 而的確小時候心思單純 很少有投機的想法 老師說練什麼就是練什麼 A上大學後離開家鄉 又找了個老師學琴 這才發現以前遇到的老師有多差 誤人不淺 新老師拿了莫札特的奏鳴曲給她練習 她發現以前那老師只要聽到音符正確就會畫日期 但是對新老師來說一切都沒那麼簡單 還有太多事情跟技巧要注意 原來 把一本小奏鳴曲從第一首到最後一首都畫上日期彈完了 並不表示真的有學到裡面該學的東西 在指法跟音符以外的更多講究 這樣的東西老師根本沒有教 A很氣憤 天天練四到六小時這麼多年 竟然什麼該學的都沒學好 這簡直不是耽誤青春可以形容

訪客數一千人次達成

圖片
首先要感謝各位光臨這個低調的小部落格 讓這個小地方短短兩三星期就超過一千人次 前天一個表妹跟我抱怨說 為什麼跟長輩一起吃飯 他們都只會談結婚生小孩當阿公阿嬤想抱孫子之類的問題 我說 難道你要他們在飯桌上跟你討論康德、貝多芬 還是天台宗的圓教理論 或是程朱理學之辨? 我覺得這種問題的厭煩之處並不在於什麼 「我生了你要養嗎」之類的氣話 而是在於一個家庭裡面的傳承和影響 難道都沒有一點精神方面的東西 以致於除了繁殖跟金錢以外再也沒有別的內容 我也很怕自己變成這種人 幾十年以後腦子裡面只剩下誰的小孩賺幾多錢 結婚了沒有 肚子大了沒有 小孩有沒有考第一名 要吃這個那個才不會得癌症死掉之類 當然 這個部落格不是要談我的私事或是憤世嫉俗用的 與其痛罵他人庸俗 不如好好享受自己的人生 我希望這個部落格是個小鐵盒 裡面保存一點現時的感動 回顧起來這一輩子應該會很滿足..... 最後來分享一首舒曼青少年曲集裡的小品:第35首 - 迷孃(Mignon) (此女透過統計可知是德國浪漫派裡人氣最高的女性角色 感謝歌德大力推廣(?))

2013.6.7. NSO與鄧泰山音樂會隨筆

圖片
這場原先沒有買票,但是朋友顧大哥因為工作忙碌 臨時不能北上 便將他的票轉讓給我 所以要特別感謝他.... 到了音樂廳拿了節目單才知道 上半場全部都是普羅高飛夫 下半場才是蕭邦協奏曲 別的朋友說 這是節目設計的技巧 既然要推廣 (已經不太現代的) 現代音樂 就要把鄧泰山演奏的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放在下半場 以免聽眾上半場聽完協奏曲就跑掉 事實上我發現還是有人下半場才來呀 我坐的包廂也是下半場才鑽進一堆年輕女孩 開口閉口說著老師怎樣怎樣 大概是學音樂的學生組隊來聽鄧泰山吧 賣座蠻不錯的 中央的位置幾乎都滿了 四樓也是近全滿的 二樓除了太邊邊的座位外也都售出 唉唉唉不像列夫席茲 連二樓都只有左邊人比較多= = 上半場曲目老實說我不熟 是普羅高飛夫的灰姑娘第一組曲 和第三交響曲 灰姑娘第一組曲相對比較悅耳 也是比較早期的作品 最後選曲結束在灰姑娘午夜鐘聲響起法力失效的音樂 聽到那邊我忍不住被感動了 第三交響曲的音響很尖銳衝突 雖然我並不排斥這種音樂但是第一次聽總是會走神 我發現自己還蠻喜歡銅管的不協和音 偶而 這會讓我想起華格納 萊因黃金裡怨恨的阿貝里希 和諸神黃昏中那黑心的哈根 又或者是馬勒交響曲裡經常出現的荒謬笑臉 下半場協奏曲開始前 我忍不住想到前幾天上報紙的齊瑪曼痛罵盜錄者的新聞 就開始默想要是我要做風衣版 我應該坐在哪裡 然後用什麼等級的設備錄出來的東西才能聽 我曾有一次試過用MD搭配指向性麥克風錄音樂會 (這設備已經比什麼智慧型手機好太多了) 可是 錄出來的東西 除了有一堆自己身體造成的雜音之外(因為麥克風位置) 根本就沒有現場那氣氛跟音樂的深度廣度 所以要風衣根本不是那麼簡單的 以前有個合唱團經常合作的錄音師說 有藝術境界的錄音 是要能把演出當下那搖曳的空氣與光澤都錄下來讓人感動的 的確有很多現場錄音透過高超(但未必複雜)的技巧 盡可能還原了當下的氣氛與溫度 我也是經常在Youtube上面找音樂聽的人 而且我必須感謝很多樂迷在上面貢獻自己的多年絕版收藏 還有那些不會發行的電視轉播 以及許多年輕演奏家透過小心經營自己的Youtube頻道來開展演奏事業 讓我們不致於完全被唱片公司的商業策略綁架 但對於那些音質粗劣的偷錄版 我根本看都不會看 所以我覺得 那

平均律第一冊 升F大調前奏與賦格 BWV 858

圖片
平均律有時候會出現一些對耳朵負擔比較小的甜美音樂 我想這首升F大調就是個代表 (但不知為何我覺得(猜想)實際上彈起來那個節奏感會有點難) 三聲部賦格的主題也異常的溫柔可愛 來聽Joanna MacGreger的演奏 很久以前第一次買平均律唱片時我不是買李希特的 (我以前很不喜歡李神這套錄音裡面濛濛的音效  --那時對李神還沒有產生那種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熱烈感動-- 但隨著年紀漸長 開始知道錄音音效跟音樂是兩碼子事  比方說1935年Bruno Walter跟Lotte Lehmann, Lauritz Melchior灌錄的女武神第一幕 音質爛爆了 可是音樂真是熱烈到爆炸 聽完以後只會想為什麼沒有第二幕跟第三幕 而一點都不會記得音質是怎麼一回事) 而是跟風去買顧爾德的 只買了第一冊 之後有一次聽到第二冊 只覺得沒有第一冊那麼令人驚豔 所以就理所當然的忽略它 (然後很多學鋼琴的好像也沒那麼勤勞把兩冊都彈完) 一直到買了列夫席茲在邁阿密什麼鋼琴音樂節錄影的平均律單場全集DVD 我才知道不是第二冊有問題 可能是聽的方式有問題 列夫席茲的編排法是把第一跟第二冊混合在一起 同調性的算一組 於是就有很好的對比效果 並且可以看到巴哈在每個調性上實驗了怎樣的發展可能 整體聽起來豐富很多 不過這DVD光是要看完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我看到一半就跑去拖地板了 拖完他還在彈 心裡覺得有點對不起大師這麼有毅力的演奏 事不宜遲咱也來聽聽第二冊的升F大調前奏與賦格 BWV882 英國鋼琴家Angela Hewitt的演奏 (她跟Joanna的氣質真是很不相同啊XD)

Alexander Kobrin 演奏莫札特

圖片
這位「鋼琴金童」是2005年范克萊本大賽冠軍 2010年來跟NSO合作過拉二(金童云云是NSO的宣傳文字) 去年年底則來開了一次獨奏會 此君雖然彈了不少拉赫、史克里亞賓這些俄式標準配備 我這邊甚至還有他比賽彈的加斯巴之夜 但歐巴桑我比較喜歡他彈舒曼、海頓、莫札特 特別是海頓跟莫札特 這年頭讓人覺得心境清涼舒爽的演奏實在不多見 加上認真的態度 內斂的氣質 和罕見的眼鏡萌屬性 真是相得益彰(誤) 這是蠻新的演奏錄影 去年年底在莫斯科格涅辛音樂院的演出 莫札特降B大調奏鳴曲 K.333 奏鳴曲集有收錄這首 不特別華麗 感覺是個很容易就會落入無聊的曲子 不過Kobrin彈得神魂俱足  是個會吸引人興致盎然聽完的演奏 另一個我很喜歡的演奏 是他2011年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的Enescu音樂節上的演出 莫札特第23號A大調鋼琴協奏曲 K.488 指揮是古樂大師Ton Koopman Kobrin真是兼具優雅、活力與熱情 還有點微微的腹黑魅力XDDD 返場安可來個舒曼的Warum? 是說這為什麼問得這麼美 你害我也要生氣的問為什麼就這麼結束了XD

新作業:二聲部創意曲No.2 BWV773 / 平均律第一冊F大調前奏曲 BWV856

圖片
巴哈佔了我作業一半以上....這也沒什麼不好,因為不容易膩,變化又多。最重要的是還蠻合我脾氣跟胃口的。(日後不定時記錄進度) 1. Invention No.2 BWV 773 2. WTC I: Prelude in F major BWV856 註一:為表示清白以及我都有在認真的學習絕無花痴,故選兩位女士的演奏如上(真是越描越黑XD) 註二:有關第二首。其實我們上課時第一個想到並馬上拿出來觀摩的是李希特怎麼彈,唯一的問題是,他彈得太快了,有些細節不容易一下子聽清楚,但以原典版來說他的演奏是最符合譜面上記錄的,特別是裝飾音的彈法。 又,李希特錄平均律的時候用的鋼琴好像是壞的,至少這一組前奏與賦格,鋼琴一直發出咕嚕咕嚕的怪聲,但是他果然在水上行走,無視這種缺陷,彈得瀟灑極了。

聽蘇可洛夫全集有感(二)

圖片
這套小磚真是棒。 隔了好一陣子我才開始繼續轉檔。這次轉的是舒伯特D.894和D.960,1992年赫爾辛基現場錄音。不說D.960。轉檔那天早上我聽的是D.894,真是越聽越驚奇,越聽越感動。連我的老iMac都欣然吃下這兩片CD,沒有一點排斥跟抗拒。 雖然,舒伯特本人對於開發鋼琴的各種可能性或許沒有太大熱情,但是你無法不被這裡面溫情歌唱背後的憂鬱吸引。蘇可洛夫真是彈得出神入化,把所有的最細節都處理到極致,完美得剛剛好,毫無造作感,而且一點都沒有因為對細節的過度追求而失去整體的熱情。實在太美了。請容我引用水管上的同一錄音向蘇大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