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業:平均律第一冊降B大調前奏曲 BWV 866

翻開這首的時候覺得一陣眼花
所有的錄音都把這首彈得飛快
當然 對我來說 一切只能從單細胞生物的速度開始學習
不過因為前一首d小調前奏曲的學習過程
讓我相信無論怎樣的廢墟都是可以從頭建起城堡的(握拳)
所以 三週後見....



聽到這首就不免會聯想起一種鍵盤樂器特有的風格叫做Toccata 也就是觸技曲
顧名思義 就是以展現鍵盤樂器手指技術為目的的幻想曲
很多快速音群 規律節奏 左右交替 的技巧
Toccata的元素在巴哈的作品裡面頗常出現
比方說之前練過的升C大調前奏曲 BWV 848 的後半段
就帶有這種技巧的味道



追溯歷史 Toccata一詞來自義大利文
意思就是touch
所以翻成觸技曲蠻精確的
早在巴洛克時代之前 十六世紀 就有這類曲目問世
傳到北方德國後 確定了觸技曲前奏+賦格的形式 在巴哈手上集大成

來聽一下巴哈的老師輩Buxtehude的Toccata BuxWV(Buxtehude Werk Verzeichnes 布克斯特胡德作品編號)156
F大調觸技曲
雖然標題沒寫Toccata+Fuge
不過1:32開始實際上就是賦格段落
而這裡面的素材組合相當自由熱鬧
也有舞曲式的段落
賦格告一段落後還有第二段和第三段觸技曲




巴哈的觸技與賦格有名的就更多了
比方說不知道為什麼吸血鬼電影都要來一下的d小調觸技與賦格 BWV565


(因為各地管風琴建造年代不一 所以這些古董管風琴的音準 大都不一樣
要是覺得聽起來有點偏低或偏高 都很正常

不過1980年代後有一票學者懷疑這首不是巴哈寫的
除了沒有手稿留下外(但巴哈大多數管風琴作品也沒有手稿留存)
他們舉出一些風格與寫作手法上的特異處作為證據
並認為此曲不可能早於1730年
現存最早的手抄本是巴哈學生的學生Johannes Ringk(1720-1771)的版本
上面有很詳細的速度記號、甚至還有分句斷奏之類的記錄
疑古派學者認為這些在1740年以前的記譜習慣都是很罕見的
可是反對的人認為 Ringk的抄本遍及巴哈與巴哈之前的許多大師作品
總不可能都是假的 而他本人和巴哈家族的關係也很親近
而且巴哈時代的創作 到處借用別人旋律做二創的狀態也極其稀鬆平常
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英文維基關於此曲的八卦

巴哈之後雖然複音音樂表面上被主音音樂取代
不再是作曲的主流
但是觸技曲不死
還是有很多以此之名的經典作品
比方說 舒曼的觸技曲 Op.7



普羅高菲夫 也算是以鋼琴家身分出道賺過吃的
所以這個也少不了他:


最後來聽一下馬上就要來台灣的紀新
演奏布梭尼改編的巴哈C大調觸技-慢版-賦格BWV564......的賦格部分
超熱血

 

希望大家喜歡今天的觸技曲大餐。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拉赫曼尼諾夫的前奏曲們

作業文:平均律第一冊c小調前奏與賦格, BWV847

作業文:三聲部創意曲與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