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蘇可洛夫全集有感(四)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 5月 29, 2014 之前雖然有提過這首:布拉姆斯f小調第三號奏鳴曲,作品5 雖然蘇大師都是現場錄音 但還是忍不住要讚嘆 竟然能這麼完美 我特別喜歡第二樂章 開頭 譜上引用了一段詩: Der Abend dammert, das Mondlicht scheint,Da sind zwei Herzen in Liebe vereintUnd halten sich selig umfangen暮色低微,月色閃耀在愛中,兩顆心合而為一喜悅地彼此擁抱 也許這兩顆心指的是這樂章裡兩個主題 降D大調和降A大調的發展 最後如何導向扣人心弦的高潮 唉 每次都被這個樂章的發展弄得心緒澎湃 (誰說布拉姆斯厚重嚴肅呢 他明明就是個悶騷的大叔)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留言
作業文:平均律第一冊c小調前奏與賦格, BWV847 - 5月 09, 2017 這組前奏與賦格應該屬於平均律裡最容易入手的那一類(不要跟我說C大調BWV846,因為那首賦格跟前奏曲難度差太多)。 我原來看到密密麻麻的前奏曲就頭皮發麻,然而經過徹爾尼299的鍛鍊,可以克服4頁以上密集恐懼症(?)以後,就覺得這個前奏曲還好,剛碰到難點就快要結束了。這個前奏曲的特徵就是複合旋律:看似一條線,其實織度甚密(圈起來的部份只有外聲部): 在現代鋼琴上做這種隱藏線條強調並不麻煩,把那些音突出就是了,在大鍵琴上的話我目前聽過的作法是用彈性速度,把重點音拖長一點點拉開強調。但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可能性,例如說: 每個小節都是兩組幾乎完全重複的東西,那請問這兩組是否要有對比性處理?(我腦補大鍵琴大概可以用不同層鍵盤的組合做到, 然而應該是沒空 ) 不同小節的和聲不同,請問要如何安排力度變化跟明暗處理? 音跟音之間的連結度怎樣?要斷開到什麼程度? 整體速度要多快? 這些在原典版樂譜上都沒有指示,但這首很特別的是,後半段巴哈居然給了速度術語: 兩冊平均律裡面巴哈有給速度指示的曲子少之又少,所以問題又來了: Presto要加速到多少? Adagio要減速到多少? Allegro是要a tempo嗎?那Presto之前是什麼? 變換速度前可不可以有減速或加速的緩衝過程? 最後四小節很明確的管風琴風格,可以聽到很寬廣的持續低音。那我們幻想一下這首如果在管風琴上演奏,最前面的幾個問題就可以變成: 音栓要怎麼安排才能處理音色的對比? (同上,應該是沒空換 XD) 這麼一想,說不定這首在管風琴上演奏會滿好聽,因為我們接下來看三聲部賦格的部份: 雖然譜上沒有寫分句法,但是不難理解這是一首偏快而且不圓滑並有舞蹈氣質的賦格,風琴笛管式的斷奏具有鮮明的彈性,很適合這首的味道。主題是黃色部份,兩個對題一個是橙色一個是綠色。聽起來很平順(而且因為動機短,也很洗腦),沒有複雜的什麼密接或增減值手法。有意思的地方,是賦格的第三、四、五個插入部越拉越長,造成一種等待解決的緊張感。 詳細和聲分析我就不寫了,這首很多人分析過,資料也很容易找到。 BTW,我覺得這個賦格最後有個和聲很能體現巴哈比較激動的個性: 那個減七就像是一記酸梅直拳(有這種東西嗎),最後讓人生津回味的奇妙點。不信你把它改成其他七和弦聽聽看..... (... 閱讀完整內容
拉赫曼尼諾夫的前奏曲們 - 11月 27, 2013 昨天因為朋友轉讓一張票 所以聽了陳毓襄的全場拉赫前奏曲音樂會 前奏曲說起來好像都是小菜 也有好幾首是非常受歡迎的返場安可曲 但如果你以為這場音樂會只是一碟小菜 那就錯了 拉赫厲害之處在於 他是個很能「小題大做」的人(非貶義) 短短的曲子裡面把小小的素材做最大可能的變化與發展 又濃又厚 這不是小菜 每一盤都是主菜 所以一場聽下來就是吃了二十四盤大菜 整個就是飽到喉嚨 陳毓襄真是有夠猛 控制力極強 聽完的感覺差可比擬熊叔彈完整場超技練習曲那種驚人的耐力 (陳毓襄也是可以單場超技全套的神人等級 還是眼見為憑 太強了) 幸好沒有安可 我就這麼撐著回家了 本格照例要貼點音樂 就來貼幾首受歡迎的: Op.23 No.4 D大調 這首簡直是天堂來的撫慰 也是我個人的愛曲 (有時忍不住無厘頭的想 所謂死前一定要聽才能含笑而逝的這種愛曲 越來越多以後 可能必須斷氣斷很久才能把這些愛曲聽完) 而且聽這錄音有一種電波超正確的顫慄 想到世界上還有其他角落的人 因為聽了這個錄音而覺得灰暗的人生得到慰藉與救贖 就會特別平靜 Op. 23 No.5 g小調 節奏很勇壯像是波蘭舞曲 超多人愛彈的熱鬧芭樂歌 輝煌 澎湃 燦爛 一聽就難忘 是說我忍不住要想 影片裡台上那些觀眾 聽了這個演出 是要怎麼回家繼續過柴米油鹽的日子哇? Op. 32 No.12 升g小調 這是李希特職業生涯排行榜第一名的曲子 一生公開演奏過三百多次 不過我要貼的是霍老妖的演奏 Op. 32 No. 4 e小調 這首在現場非常吸引我的是拍號和節奏的伸縮 還有拉赫作品裡面常常重複出現的一種聲響音效 (那就是鐘聲?) 來聽涅伯辛(Eldar Nebolsin)的演奏 Op.32 No.5 G大調 船歌式的音樂 但是奧妙的是拉赫用了五連音 大不同一般六拍子的節奏 正是波光瀲灩晴方好 夏風搖曳送涼來 XDDDD 還是涅伯辛的演奏 ------------- 聽後離題小記: 我一直有一個微妙的疑惑 就是 假如不是因為這個音樂家是台灣人 也不是因為這人是我的舊識 更不是因為這人是我的小孩或是親戚(或是親戚的小孩、朋友的小孩之類) 那我們為什麼要進音樂廳去聽一個「台灣」音樂家... 閱讀完整內容
巴哈:二聲部與三聲部創意曲 - 7月 21, 2013 純花痴的前言 自從兩週前被成功推銷了柯洛廖夫(Evgeni Koroliov)的郭德堡變奏曲後 首先轉手推銷給我先生 不意外的他也中毒了 接著到處在找他的錄音來聽 而且不久就買了這個郭德堡的DVD 到手後湧起一陣無以名之的幸福和勝利感XDDD 柯洛廖夫所屬的唱片公司是Tacet (唱片公司名叫「靜默」還真奇怪XD) 巴哈的部份大多是在Hänssler錄的音 因為我對音響器材一直沒有興趣 (想來大概有點窮酸意味) 加上看了一些器材魔人的唬爛 心裡十分反感 所以只要看到中文介紹裡面一直出現什麼「爆棚」「發燒」「天碟」之類的 我心裡就先畫個叉叉 真是可怕的偏見 而不巧Tacet正是這種以真空管錄音號召的發燒天碟牌 (其實我不確定是國內引進才這樣號召還是原本就這樣) 於是就這麼兩相耽誤了許久 其實柯洛廖夫的曲目相當廣泛 從巴哈到海頓,蕭邦、柴可夫斯基、普羅高菲夫、德布西、梅湘、李格第都有 既然從巴哈開始 那就先看看他演奏其他的巴哈作品.... 二聲部與三聲部創意曲(Inventions & Sinfonias) 學琴者必學的一套 說也奇怪 光是聽唱片 可能對這套曲子來者不拒 但是等自己開始練以後 雖然自己彈得很爛 卻覺得並不是每個人彈的方式都可以說服我 (搞不好是因為彈得爛也會自我洗腦...) 練的時候也不會想去先聽唱片 模仿唱片裡的彈法 只會參考自己不懂的地方 錄音唱片方面 我的第一張是買顧爾德 他把二聲部和三聲部以調性組合排列 這種排法很有趣 儼然有種小平均律的風情(誤) 雖然三聲部創意曲的發展和份量並不足以和平均律的賦格相提並論 後來還買過妮可拉耶娃 覺得她的演奏端正中帶著某種冷硬感 但仍然不失細緻和華麗的處理 有些還相當戲劇性 其實很難模仿 部分(我個人認為應該)很輕盈的曲子(例:二聲部第三首D大調、第十首G大調) 她重得嚇死人 令人畏懼她的掌風XD 這麼驚人的手勁 被她搧了耳光的話 應該會腦震盪吧 Angela Hewitt的演奏在Youtube上可聽到全集 不搞怪也不暴力 四平八穩 但是就比較沒熱情 不太有趣了 András Schiff應該是最得我心的 無論是速度、音色、對比、氣質的展現 大都很接近我學習時內心的那個「原型」 聽了... 閱讀完整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