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蘇可洛夫全集有感(四)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 5月 29, 2014 之前雖然有提過這首:布拉姆斯f小調第三號奏鳴曲,作品5 雖然蘇大師都是現場錄音 但還是忍不住要讚嘆 竟然能這麼完美 我特別喜歡第二樂章 開頭 譜上引用了一段詩: Der Abend dammert, das Mondlicht scheint,Da sind zwei Herzen in Liebe vereintUnd halten sich selig umfangen暮色低微,月色閃耀在愛中,兩顆心合而為一喜悅地彼此擁抱 也許這兩顆心指的是這樂章裡兩個主題 降D大調和降A大調的發展 最後如何導向扣人心弦的高潮 唉 每次都被這個樂章的發展弄得心緒澎湃 (誰說布拉姆斯厚重嚴肅呢 他明明就是個悶騷的大叔)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留言
拉赫曼尼諾夫的前奏曲們 - 11月 27, 2013 昨天因為朋友轉讓一張票 所以聽了陳毓襄的全場拉赫前奏曲音樂會 前奏曲說起來好像都是小菜 也有好幾首是非常受歡迎的返場安可曲 但如果你以為這場音樂會只是一碟小菜 那就錯了 拉赫厲害之處在於 他是個很能「小題大做」的人(非貶義) 短短的曲子裡面把小小的素材做最大可能的變化與發展 又濃又厚 這不是小菜 每一盤都是主菜 所以一場聽下來就是吃了二十四盤大菜 整個就是飽到喉嚨 陳毓襄真是有夠猛 控制力極強 聽完的感覺差可比擬熊叔彈完整場超技練習曲那種驚人的耐力 (陳毓襄也是可以單場超技全套的神人等級 還是眼見為憑 太強了) 幸好沒有安可 我就這麼撐著回家了 本格照例要貼點音樂 就來貼幾首受歡迎的: Op.23 No.4 D大調 這首簡直是天堂來的撫慰 也是我個人的愛曲 (有時忍不住無厘頭的想 所謂死前一定要聽才能含笑而逝的這種愛曲 越來越多以後 可能必須斷氣斷很久才能把這些愛曲聽完) 而且聽這錄音有一種電波超正確的顫慄 想到世界上還有其他角落的人 因為聽了這個錄音而覺得灰暗的人生得到慰藉與救贖 就會特別平靜 Op. 23 No.5 g小調 節奏很勇壯像是波蘭舞曲 超多人愛彈的熱鬧芭樂歌 輝煌 澎湃 燦爛 一聽就難忘 是說我忍不住要想 影片裡台上那些觀眾 聽了這個演出 是要怎麼回家繼續過柴米油鹽的日子哇? Op. 32 No.12 升g小調 這是李希特職業生涯排行榜第一名的曲子 一生公開演奏過三百多次 不過我要貼的是霍老妖的演奏 Op. 32 No. 4 e小調 這首在現場非常吸引我的是拍號和節奏的伸縮 還有拉赫作品裡面常常重複出現的一種聲響音效 (那就是鐘聲?) 來聽涅伯辛(Eldar Nebolsin)的演奏 Op.32 No.5 G大調 船歌式的音樂 但是奧妙的是拉赫用了五連音 大不同一般六拍子的節奏 正是波光瀲灩晴方好 夏風搖曳送涼來 XDDDD 還是涅伯辛的演奏 ------------- 聽後離題小記: 我一直有一個微妙的疑惑 就是 假如不是因為這個音樂家是台灣人 也不是因為這人是我的舊識 更不是因為這人是我的小孩或是親戚(或是親戚的小孩、朋友的小孩之類) 那我們為什麼要進音樂廳去聽一個「台灣」音樂家... 閱讀完整內容
作業文:平均律第一冊c小調前奏與賦格, BWV847 - 5月 09, 2017 這組前奏與賦格應該屬於平均律裡最容易入手的那一類(不要跟我說C大調BWV846,因為那首賦格跟前奏曲難度差太多)。 我原來看到密密麻麻的前奏曲就頭皮發麻,然而經過徹爾尼299的鍛鍊,可以克服4頁以上密集恐懼症(?)以後,就覺得這個前奏曲還好,剛碰到難點就快要結束了。這個前奏曲的特徵就是複合旋律:看似一條線,其實織度甚密(圈起來的部份只有外聲部): 在現代鋼琴上做這種隱藏線條強調並不麻煩,把那些音突出就是了,在大鍵琴上的話我目前聽過的作法是用彈性速度,把重點音拖長一點點拉開強調。但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可能性,例如說: 每個小節都是兩組幾乎完全重複的東西,那請問這兩組是否要有對比性處理?(我腦補大鍵琴大概可以用不同層鍵盤的組合做到, 然而應該是沒空 ) 不同小節的和聲不同,請問要如何安排力度變化跟明暗處理? 音跟音之間的連結度怎樣?要斷開到什麼程度? 整體速度要多快? 這些在原典版樂譜上都沒有指示,但這首很特別的是,後半段巴哈居然給了速度術語: 兩冊平均律裡面巴哈有給速度指示的曲子少之又少,所以問題又來了: Presto要加速到多少? Adagio要減速到多少? Allegro是要a tempo嗎?那Presto之前是什麼? 變換速度前可不可以有減速或加速的緩衝過程? 最後四小節很明確的管風琴風格,可以聽到很寬廣的持續低音。那我們幻想一下這首如果在管風琴上演奏,最前面的幾個問題就可以變成: 音栓要怎麼安排才能處理音色的對比? (同上,應該是沒空換 XD) 這麼一想,說不定這首在管風琴上演奏會滿好聽,因為我們接下來看三聲部賦格的部份: 雖然譜上沒有寫分句法,但是不難理解這是一首偏快而且不圓滑並有舞蹈氣質的賦格,風琴笛管式的斷奏具有鮮明的彈性,很適合這首的味道。主題是黃色部份,兩個對題一個是橙色一個是綠色。聽起來很平順(而且因為動機短,也很洗腦),沒有複雜的什麼密接或增減值手法。有意思的地方,是賦格的第三、四、五個插入部越拉越長,造成一種等待解決的緊張感。 詳細和聲分析我就不寫了,這首很多人分析過,資料也很容易找到。 BTW,我覺得這個賦格最後有個和聲很能體現巴哈比較激動的個性: 那個減七就像是一記酸梅直拳(有這種東西嗎),最後讓人生津回味的奇妙點。不信你把它改成其他七和弦聽聽看..... (... 閱讀完整內容
作業文:三聲部創意曲與其他 - 8月 13, 2015 轉眼間2015過去一半多 這個部落格居然荒廢大半年(遮臉) 那就來點作業文灌個水好了.... 年初結束了十五首二聲部創意曲的功課 感覺自己繞了真久(這遠路還都不是我自己繞的) 不過我可以分享一下我個人認為的難度順序: 相對比較簡單的一組: 1, 4, 8, 6, 10, 7 說是相對簡單不過我覺得還是有值得講究的東西 我個人覺得: 1雖然是入門第一曲 但是如果只是彈完了事 不多看他兩眼很可惜 因為巴哈用這首開宗明義告訴你作曲的奧義:正著來、反著來、倒著來 小小一個動機發展30幾個小節 首尾連貫又勻稱 又好聽 而且又能彈 實在太強 10的Gigue節奏是個好問題 6和7的aria歌唱感和旋律裝飾變化也需要消化理解 相當有挑戰性的: 2, 3, 5, 11, 14, 13 特別是2的嚴格卡農,11的對位寫作,都非常的美 彈這一組會讓人讚嘆巴哈對形式的細節掌握 對我來講13一直都練不好,位置變換很惱人,可是大家都說他簡單我理解不能 可能我當時程度太差 真的有點難: 9: f小調複對位,臨時記號很多,轉調很頻繁,一不小心就會變成小節為單位不知所云的碎塊 12: A大調這首選這裡是因為加頭帶尾的長震音不好欺負,分解和弦要練得很流暢,但以音群組合的難度來說不如上面這首 15: b小調,超神秘,音符很大顆可是左右手的線條很難同時顧好,大腦會異常忙碌 ----以上是舊作業的分隔線----- 結束二聲部創意曲就直接進入三聲部 簡而言之就是要怎樣長出第三隻手 並且時時刻刻感受到第三隻手的存在 進而創造三條線的立體空間 彈到這邊就會開始強烈感受到多聲部對手的「運動效果」 因為會面對: 1. 不著痕跡地換指。 換指不只是為了要去接另一個聲部所以得把手指喬出幾根可用的 而且為了聲部的線條連貫,不放棄任何一個聲部的線條 必須要時時刻刻準備換指 這時候得對鋼琴的性能有點初步掌握 怎樣在不擾動鍵盤action的狀況下省力而快速的完成 2. 從小指上面翻過去。 這個對初學者來講可能會挨揍的動作 其實習慣就好了,但是翻得不順是聽得出來的,科科 不只是4翻5,還有3翻5 小指必須能在任何壓力和角度下都妥妥的站或躺在琴鍵上完成使命 3. 在鍵盤上滑。 當你只有一根大拇指可用但又要到第三個音才能接給... 閱讀完整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