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爾斯(Emil Gilels)二三事
1. 吉利爾斯是烏克蘭猶太人,在敖德薩出生長大。父親是個煉糖廠的工人,母親是個主婦照看一大家子。他家裡基本上沒有任何音樂背景,但他們家裡有一台鋼琴。從這台鋼琴出發,這個家庭裡出了兩個世界級的演奏家:哥哥愛米爾,妹妹葉莉莎薇塔(小提琴家)。吉利爾斯還很小時就顯露出對音感的敏銳度,五歲時正式開始拜師學琴,老師是蕭邦的徒孫Yakov Tkach。在Tkach的指導下,儘管神童之名不脛而走,吉利爾斯自己也很愛彈給別人聽,Tkach卻嚴格的限制他公開表演的活動。直到他十二歲才開了第一場正式獨奏會,隔年,他就進入敖德薩音樂院,拜在Berta Reingbald門下。 2. Berta Reingbald是個很有名的鋼琴老師,門下出過幾個高徒,但是像吉利爾斯這種天份的小孩,她也前所未見。兩人起初磨合得有點辛苦。十四歲的男孩正在貪玩的年紀,老師必須用很大的耐心才能把他定在琴房裡,適應他的脾氣。吉利爾斯不是只有音樂好,其他功課也很得心應手(嗯,與此同時李希特倒是被他的中學老師罵說「懶得發臭」XD),經過這個好老師引導,眼界大開,1930年代,很多大師到敖德薩開音樂會,吉利爾斯也被介紹給這些人,魯賓斯坦聽了這少年的演奏後大吃一驚,表示:「如果這孩子要去美國發展,那我一定得滾回家吃自己了!」 3. Berta和Tkach一樣,都不希望吉利爾斯過早的拋頭露面傷害了他應該沉潛醞釀的天份。但她特意安排他越齡參加全蘇鋼琴大賽。雖然不符合參賽資格,但優異的表現讓評審決定給他一份獎學金,使他不需要為了學費與生活費而演奏賺錢。 4. 在全蘇音樂大賽上吸睛的不只是吉利爾斯,還有他的妹妹。連史達林都公開讚賞這對小兄妹的傑出表現。賽後演奏的邀約如雪片般飛來,批評也隨之而來。那個重視意識形態與口號的年代裡,所謂「蘇聯式藝術風格」的標籤要怎麼貼,也成了很嚴重的問題。吉利爾斯一腳踩入江湖發現勢頭不對,過多演出使他沒時間練新曲子,他毅然回絕所有演出機會,跑回敖德薩音樂院去冷靜,決心把畢業證書拿到手再說。連莫斯科音樂院希望他轉學過去的邀約他也拒絕了。 5. 1935年,從敖德薩音樂院畢業後,吉利爾斯進入莫斯科音樂院,到涅高茲的班上,註冊為研究生。他也重新開始公開演奏。但是這無助於他和涅高茲之間的緊張關係。儘管吉利爾斯確實已經是個獨當一面的鋼琴家,涅高茲卻認為這學生只有高超技巧,音樂層面仍顯空泛。在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