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音樂會感想:耶路撒冷四重奏、梅尼可夫



耶路撒冷弦樂四重奏

我原先是不聽弦樂四重奏的,因為這四把樂器本質上太接近,放在一起太過一團和氣,很容易就會催眠。特別是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幾乎每聽必睡。

但我昨天(1/14)還是去了一場很棒的弦樂四重奏演奏會。上半場是甜死人鮑羅定,以及雖然音樂很好但還是催眠我的貝多芬,下半場才是超精采的蕭士塔高維契第十五號弦樂四重奏。

是的,一團和氣的組合,一定要演奏音響充滿衝突感的音樂,才會耳目一新。我必須說這首蕭士塔高維契最後一首弦樂四重奏太感人了,來聽一下他的第一樂章 elegie:




梅尼可夫首度來台演奏會

昨天(3/25)的音樂會真是難得一見的完美。很少很少很少有這種從第一首就豐盛滿足到最後一首的經驗。

1. 舒伯特的鋼琴小品三首

這三首不常在音樂會上一套演出,主要是因為這三首之間似乎沒有什麼連帶關係,可能只是出版者湊起來的一組。

梅尼可夫的演奏完全把這一組作品延伸成類似舒伯特的一些歌曲主題幻想曲,有歌曲性格、有幻想、有激情,特別是第二首,主題再現時我忽然非常感動,好像看了一部令人屏息目不轉睛的電影,或是讀完一本精美絕倫的小說。無論是說故事的技巧還是手法,都那麼圓熟真誠,熱烈卻不勉強,當下我就好想忘情叫好,可是硬要忍到第三首結束才能鼓掌讓我好內傷。


2. 舒曼 交響練習曲

前一套演完後音樂廳開門讓遲到的觀眾進場,但梅尼可夫很快就出來,在鋼琴前坐定,等那些人入座。這些遲到的人臉皮有夠厚,還在慢悠悠找座位,不知道鋼琴家和全場都在等他們。

梅尼可夫這首的精彩豐富度比起前一套又更上一層樓,更驚人的是,他音符之間的那個「另一個世界」開始浮現。我很難形容那「另一個世界」是什麼意思,總之音樂是個時空的裂口,像是熔岩上浮著的岩石薄殼,又像是Emily Dickinson說的腳踏浮木、憑虛危顫的當下,你會看到那扇門後面有一個廣大的天地,但是你並不見得能經常找到這開口在哪裡。

這真是絕無僅有的現場經驗,因為聽現場我們都經常要和很多東西掙扎妥協,不管是演奏者的當下狀態,或是環境裡其他的因素(比方說有人在後排打呼....)。天時地利人和匯聚而成的偉大時刻,真是可遇不可求。也許有些人會失望的宣佈以後再也不聽現場,轉而向罐頭音樂尋求安慰。所以能有如此經驗我實在太感激....

3. 史克里亞賓 b小調前奏曲

史克里亞賓我實在是不熟。可能因為我都在期待下一首普六,這一首就當成降血壓用的間奏.....

4. 普羅高菲夫第六號奏鳴曲

這是個明明完成度非常高,既精彩又很緊密,可是奇怪的不如普三、七、八紅的曲子。從第一樂章開頭的主題開始,那鋪天蓋地的說服力又來了,又被他以一種奇幻的方式拉進電影螢幕或是鏡子,從頭到尾大氣都不敢多喘一口,完全聽到脫離現實。


最後安可有三曲,分別是史克里亞賓的詩曲某首、普羅高菲夫瞬間幻影某一首、還有舒曼兒時情景第一首。

我一定要說說他演奏的兒時情景。他的兒時情景不是輕盈單純的童年回憶,他強化了低音聲部的線條,講出了故事的另一味,這首就從糖果進化成苦甜巧克力,令人耳目一新又愛不釋手,有那麼一秒鐘我真希望他繼續彈下去,不要停不要停!

會後我拿了眼鏡蕭前奏與賦格的樂譜給他簽名,他看了以後覺得很有興趣,便問我:這是你在彈的曲子嗎?我很不好意思的說:將來我要學的。

他簽完後又把譜拿著,說:「請讓我檢查一下日本版是不是也有同一個錯誤。」然後翻到大概第六首端詳了一番,指著一個小節說:「恩,日本版也是同樣的錯。」

梅尼可夫本人感覺很靦腆害羞又很溫和,但是,裡面也許是個巨大深邃的高山,著實令人敬畏...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拉赫曼尼諾夫的前奏曲們

作業文:平均律第一冊c小調前奏與賦格, BWV847

作業文:三聲部創意曲與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