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業:賦格初體驗 - 平均律第一冊e小調賦格 BWV855
這叫做柿子挑軟的吃 是錯的學習方法
他的說法 我無法說是錯誤
我也知道平均律要前奏跟賦格一起演奏才完整
但是也是有程度問題 以及訓練目的問題
前奏曲有很多機械訓練是很有趣味的(就承認吧 我很勢利的比較喜歡練巴哈)
至少可以一直練習不會膩 音樂本身耐嚼
多聲部的複音音樂讓我手指獨立性甚有進步 手的筋骨關節開始有效擴張
(我剛開始學琴時只有一個八度 還很緊又不堪用
現在白鍵到白鍵的小九度 或是用拇指無名指彈八度 左右兩手都沒有什麼問題)
聽力也有改善
最重要的是 在練習其他曲目時
只要有多聲部出現的場合 我彈奏的音色層次明顯有改善
開始有裡外厚薄之分
因為受益的感覺實在太明顯
所以我真的想不出來這種有練有保庇的東西有什麼壞處
為什麼一定要吃套餐才算正規
(嗯我只是想辯解一下我練琴並沒有那麼取巧)
總之的總之 上上週結束了升C大調前奏曲
(這是一個彈過以後會發生座標偏移的曲子XD)
老師選了e小調賦格給我練
這是平均律兩冊裡唯一一首二聲部賦格
十五首二聲部創意曲很具體而微的展現怎樣用精簡的素材做出豐富的變化
第一首就是個驚人的例子
起頭兩拍上的動機 有反向 有倒影 還有倒影的反向 加上對位句的變化
實在讓人驚嘆巴哈的功力
難怪巴哈在創意曲前言非常有自信的說
….不但能從創意中得到啟示、激發靈感,更能適當的發揮這些靈感。
最終的目的是要學會「如歌的演奏」,並且預嚐作曲的樂趣。
二聲部因為不能構成三和弦
所以只能用三度和六度關係以及經過音去補足/暗示和聲走向
而賦格的五度答題手法還是要到三聲部創意曲才明確起來
除了二聲部創意曲外 純二聲部的作品 巴哈寫得並不多
練習曲集第三卷裡收錄四首Duette 像是特大號加飯加辣版的Inventions
另外 創意曲的素材普遍比較單純
而平均律賦格因為規模比較大 主題通常不只一個
從這裡又隱隱可以聞到將來的奏鳴曲式的味道
但我不認為賦格可以叫做曲式(Form)而是一種寫作的手法(勉強說是 structure或是texture)
因為後來很多作曲家也會自由運用這種手法 但未必有完整展開
e小調賦格本身非常精彩
因為它包含兩個不穩定因素:半音階、六度結尾
所以當主題被半音階驅趕下行
最後搖搖欲墜結束在六度上行時 一口氣還吊在那裡
你只能期待他像瑪莉兄弟一樣向前衝 趕快跳到下個雲或是磚塊上
所以巴哈就「轉個調來 再來一次!」
整首從頭到尾竟然轉調19次之多
最高潮的地方莫過於第19和第38小節
本來輪唱的下行音階忽然重合
好像兩台車子在山路奔馳追逐(頭文字D?)
突然兩車非常靠近不分軒輊 那樣的緊張感 十分刺激
說了那麼多 還是聽音樂實在
這是德國鋼琴大師Wilhelm Kempff的演奏:
這首的前奏曲也很有故事
它的原型是巴哈為他大兒子寫的鍵盤小曲中的小前奏曲
只是沒有左手的旋律 也沒有右手上聲部像詠嘆調一樣的裝飾性旋律
而且它很特別 有兩段極端不同的速度記號
(兩卷平均律中有這種結構的非常少
除了這一首 只有第一冊的c小調、降E大調 第二冊的升C大調)
最後結尾的Presto部分
是從原先看似配角左手的旋律發展而來的
這麼搶戲的左手的確是不甘寂寞
後來還真的有人幫它翻身惹!
二十世紀初的俄國鋼琴家Alexander Siloti 就把這首前奏曲改編成超浪漫的b小調版本
把左手旋律拉成右手 終於揚眉吐氣
很多鋼琴家愛彈這首 來看Sokolov的巴黎音樂會實況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