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二聲部與三聲部創意曲

純花痴的前言

自從兩週前被成功推銷了柯洛廖夫(Evgeni Koroliov)的郭德堡變奏曲後
首先轉手推銷給我先生
不意外的他也中毒了
接著到處在找他的錄音來聽
而且不久就買了這個郭德堡的DVD
到手後湧起一陣無以名之的幸福和勝利感XDDD

柯洛廖夫所屬的唱片公司是Tacet
(唱片公司名叫「靜默」還真奇怪XD)
巴哈的部份大多是在Hänssler錄的音
因為我對音響器材一直沒有興趣
(想來大概有點窮酸意味)
加上看了一些器材魔人的唬爛 心裡十分反感
所以只要看到中文介紹裡面一直出現什麼「爆棚」「發燒」「天碟」之類的
我心裡就先畫個叉叉 真是可怕的偏見
而不巧Tacet正是這種以真空管錄音號召的發燒天碟牌
(其實我不確定是國內引進才這樣號召還是原本就這樣)
於是就這麼兩相耽誤了許久

其實柯洛廖夫的曲目相當廣泛
從巴哈到海頓,蕭邦、柴可夫斯基、普羅高菲夫、德布西、梅湘、李格第都有
既然從巴哈開始 那就先看看他演奏其他的巴哈作品....

二聲部與三聲部創意曲(Inventions & Sinfonias)

學琴者必學的一套
說也奇怪 光是聽唱片 可能對這套曲子來者不拒
但是等自己開始練以後 雖然自己彈得很爛
卻覺得並不是每個人彈的方式都可以說服我
(搞不好是因為彈得爛也會自我洗腦...)
練的時候也不會想去先聽唱片 模仿唱片裡的彈法
只會參考自己不懂的地方

錄音唱片方面
我的第一張是買顧爾德 他把二聲部和三聲部以調性組合排列
這種排法很有趣 儼然有種小平均律的風情(誤)
雖然三聲部創意曲的發展和份量並不足以和平均律的賦格相提並論



後來還買過妮可拉耶娃 覺得她的演奏端正中帶著某種冷硬感
但仍然不失細緻和華麗的處理 有些還相當戲劇性
其實很難模仿
部分(我個人認為應該)很輕盈的曲子(例:二聲部第三首D大調、第十首G大調)
她重得嚇死人 令人畏懼她的掌風XD
這麼驚人的手勁 被她搧了耳光的話 應該會腦震盪吧



Angela Hewitt的演奏在Youtube上可聽到全集
不搞怪也不暴力 四平八穩 但是就比較沒熱情 不太有趣了



András Schiff應該是最得我心的
無論是速度、音色、對比、氣質的展現
大都很接近我學習時內心的那個「原型」
聽了倍感親切熨貼
但他選擇的裝飾音彈法、省略或添加的部份跟樂譜也很有些出入



而柯洛廖夫的創意曲全集
可能是我目前聽過最具性格的演奏
這些小小的曲子每一首都處理得很鮮明
有種塵封的東西重新拂拭清理過 打了個臘 又有了光澤的感覺
而且還很有種整體感 從頭聽到尾會有一種內在的連貫性
(翻譯:按下去就會忍不住聽完的意思XD)


---------

樂譜方面 我的第一本樂譜版本是綠皮的全音版
後來才知道那就是徹爾尼版
因為搬家等等顛簸(?)這本後來也不知所終
當時還沒正式開始學這曲子

確實有開始使用的第一本是布梭尼編寫的
好像成書的年代是1900-1910這段時間
這個版本的樂譜有個很大的特色是 他把所有的裝飾音都預先拆解好
使你學習時不需要糾結到底一拍彈幾個 要彈幾拍 或是往上轉往下轉
甚至編者會為了強化某些節奏感 而改寫拍號與小節數(例:二聲部第14首)



上面是1745年左右 應該是巴哈學生的手抄本
可以看到沒有速度記號 沒有圓滑線和樂句指示 也沒有表情記號


上面這是布梭尼編寫的同一首的版本
除了指法以外 對於各種細節的指示都很清楚
還幫忙分了段 解析了結構

一開始往往會覺得這樣的方便法門很好用
但是很快就會發現 過多的預先指示其實在學習巴哈的風格上可能是一種阻礙
所以不久後就換了原典版(也是全音翻印Henle的) 上面就很乾淨
除了譜號換成現在通用的高音譜號 另外加註了指法之外
就沒有更多的指示了
如果有什麼想法 至少是從原貌出發
而不是經過編者的時代脈絡去製造二手音樂

雖然說布梭尼的版本指示很多
但若不從初學練習的角度 而是從練後分析的角度來看這本
會覺得上面標註的心得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特別是他對結構和聲部的文字解說 常會有些啟發
所以後來我又偶爾會翻閱這本樂譜 也蠻有趣的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拉赫曼尼諾夫的前奏曲們

作業文:平均律第一冊c小調前奏與賦格, BWV847

作業文:三聲部創意曲與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