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可萊.梅特納:《童話故事》 Op.35, No.4


Boris Berezovsky還蠻認真推廣梅特納的音樂,除了辦梅特納音樂節以外,也錄製了一些梅特納的作品。這張Medtner: Contes & Poemes(歌與詩)是蠻新的專輯,Mirare發行,裡面穿插了梅特納的歌曲作品和Skazki(故事集)。

梅特納跟拉赫曼尼諾夫是同時期的人,他是德裔俄國人,1900年莫斯科音樂院畢業 ,師從塔涅耶夫,學的是鋼琴和作曲。他有個有名的事蹟,就是他愛上哥哥的小提琴家老婆,他的哥哥Emil是留德學醫的,一戰爆發後被滯留在德國。總之他的哥哥成全了他,等到1918年他們的父母過世後,他的哥哥和妻子離婚,梅特納才把心愛的人娶回來。

梅特納是靠拉赫曼尼諾夫的介紹才有機會在俄國革命後離開的,後來長住在英國。不過,因為他個性比較內向,一直無法適應商業化的巡迴演奏活動,所以知名度也無法打開,定居英國以後就過著非常安靜的教書作曲生活。

梅特納很厭惡一戰後風起雲湧的新音樂,他認定偉大音樂的傳統只到華格納便結束了,連理查史特勞斯都不入流,而史特拉汶斯基他認為只是個豬頭。同樣是堅守最後的浪漫派,被人批評為頑固不夠進步,拉赫曼尼諾夫就比他風光多了,至少有輝煌好聽又肥大的管弦樂、協奏曲之類的受人歡迎。梅特納的興趣一直都在本來就小眾的歌曲、室內樂、鋼琴獨奏之類,所以就被排擠出主流之外。

二戰爆發後,梅特納的德國出版商關門落跑了,使他的經濟頓時陷入困難。他的晚年是靠著一個鋼琴學生的接濟照顧才得以安度。

他為鋼琴獨奏寫的38首Skazki是他的代表作。Skazki這個名字在英文被翻譯成「童話故事」,但比較正確的意思應該只是「故事、傳說」而不一定是童話。每一首都附有一個簡略的靈感來源。我這裡選的是Op.35 No.4,譜上寫著,靈感是李爾王第三幕第二景裡的:
Blow, winds, and crack your cheeks!
仔細聽就會發現狂風怒吼中的主題真是很英國式的荒蕪,深沈而濃烈,真切傳遞出李爾王遭遇背叛的悲痛,呼喊著願這暴風摧毀一切。這首搭配莎士比亞原文一起聽真是美妙:(請從5:10開始


(竊以為大熊叔在這個現場彈得沒有唱片好,唱片演奏的音色之濃烈實在很動人)

補充:又,上次去老師家上課,看到老師鋼琴上正擺著梅特納協會出版的Skazki全集。我興奮的看看老師,他說:喔,隨便彈彈而已啦。但是,從那天起,點歌的念頭就一直揮之不去。(抱頭)我真的,很久,很久沒有點歌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拉赫曼尼諾夫的前奏曲們

作業文:平均律第一冊c小調前奏與賦格, BWV847

作業文:三聲部創意曲與其他